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崛起,我們對子女的教養問題已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關注,特別是對如何做稱職的家長尤為重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之師,所以家長要勝任教師這一角色.孩子喜歡什么樣的父母呢,很多學者都做過調查研究,在此方面,美國學者R,F尼赫茨為了弄清孩子對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調查了十萬個孩子.其中,有10條最有影響: 1 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2 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 3 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4 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 5 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 6 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 7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盡量予以答復; 8 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9 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 10 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以上10條要求,即有孩子對父母以身作則起榜樣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對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全國少年兒童工作協調委員會向全國家長發出倡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爭當好家長活動,提出了五條標準: 1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做子女的好榜樣. 2 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活動,學習撫育,培養,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 3 愛護子女,耐心誘導,不放任,不嬌慣,不打罵. 4 積極配合學校社會對子女進行教育,在農村的家長要保證適齡子女入學. 5 培養子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根據當今時代的要求,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孩子們的希望,本文在此給家長們談談如何做稱職家長的問題.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直到榜樣作用 家長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為人師表.古語道: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品行不端正,就無法行使教育的權力.家長的師表作用與自身緊密相連.有人說:父母的素質---知識,學問,品德,修養,才能,就象火山底下的巖漿,積累得越厚實,越豐滿,孩子成才的爆發力越強烈.在這里家長素質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質的好壞,文化科技知識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質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子女能力的強弱等等.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應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其性格,品德發發展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積極的人生觀;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有高度的責任感;在社會上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講究文明禮貌,作風正派,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懷坦蕩,大公無私,樂于助人等等.學齡前幼兒期是人的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幼兒的大腦神經活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問,求知欲強,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此時家長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長的外在動作都是幼兒學習的樣子.人們常說:看,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個樣,可見家長的行為舉止都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孫敬修老前輩曾對家長們說:"孩子們的眼睛是照像機,腦子是錄音機,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要做好榜樣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家長舉止言談文雅大方,子女也會如此,家長舉止言談粗俗不堪,必然會對子女有不良的影響,在某幼兒園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歡摟抱小女孩,并親他們的,教師在糾正其行為時,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師說:"我爸爸也是這們親媽媽的."從小男孩行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為不分場合,當著孩子的面過分親近,結果被孩子模仿效法.再如家長能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衛生,吃完瓜果將果皮放進衛生箱中,孩子也會養成這種維護社會公共衛生的習慣.而有些大人不拘小節,隨地吐痰亂拋臟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二)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識水平 常言道:師者,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對家長不可能用正規教師所具備的專業水平要求,因為家長的生活經歷不同,所具備的文化水平不盡相同,甚至相差甚遠,強求家長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都具備教師的能力,恐怕是很不現實的.但是在當今時代,文化科技日益發達,知識不斷更新,即使高學歷的人,如不繼續學習,也會跟不上時代的要求的,知識也存在老化問題.少兒求知欲相當強,他們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要求得到滿意的答復,從而使自己的威信無形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家長要善于學習,使自己成為孩子求知的良師,不僅為孩子做出了好樣子,也保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自已.家長的文化素質對孩子首先品質的教育也有委重要的影響.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隨著無知,伴隨著文盲.據一項對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調查表明,母親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占82·9%,母親受過高等教育的只占4·5%.而中國科技大學某屆少年班中,70%的學生來自于知識分子家庭中. (三)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緒,意志,興趣等個性特征,以及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自我調節能力等等.對于幼兒來說,父母是最親近的人,家長的喜怒哀樂對于幼兒來說感染力極強.如果家長開懷大笑,幼兒也會高興行手舞足蹈;家長怒氣沖沖,幼兒也會嚇得心驚膽戰不知所措,甚至于嚎啕大哭,家長的情緒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著直接作用. 孩子中有的性格倔犟,有的性格溫順,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比較敏感等等,都與父母情緒的有著相關作用.家長要有開朗的個性,要與人為善,富于同情心,和藹可親,要保持一各常態的穩定情緒,對孩子從小形成一種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處的,在這種精神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都以處驚不亂的心理狀態正確地發生在身邊的意外事件,穩重沉著,應變能力強. 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中,還應具備耐心細致的心理品質.國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二愛型"巨人(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決心.擁有一千多項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被老師視為白癡拒之門外,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因"智力遲鈍"12歲時被校方勒令退學,他們的父母沒有因孩子"笨"而喪失教育的信心,而是以極大的耐心去開發孩子的智力,為"二愛"走向輝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實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時,缺乏的就是耐心和細致,他們常因孩子領會不了大人的意圖而斥責和打罵子女,什么"蠢豬","笨蛋"之聲不絕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與逆反心理就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中產生的. 家長還應具備堅強的性格,遇到困難敢于碰硬,善于動腦去解決,不達目的不罷休,這對形成孩子堅強的個性,勇于戰勝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該具備各種興趣,這里所談的興趣是指家長在工作之余參加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美等活動,如琴,棋,書,畫,打球,照像等等,使家庭生活豐富多彩,充滿生機,既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體健康,更有助于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交際,人際交往的能力. 二、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教育學,它涉及內容廣泛,包括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美學,衛生學,營養學等等.高爾基說,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這需要有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對于家長來說,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教育專家,但需要家長們能了解孩子成長發育中的規律,往往會做出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的事情,產生不良效果,例如學齡前兒童,在3-7歲之間好奇心強,經常充滿了天真的幻想,往往向家長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甚至因此做出一些令成人不可思議的行為,有些行為往往帶有破壞性,成人切不可輕率地指責是"胡鬧","搗蛋",甚至于打罵幼兒,應該看到其中很可能孕育著創造個性的萌芽,并給予正確地鼓勵,引導,使之等到合理的發展.例如,有的孩子喜歡將家中的電動玩具或收錄機拆壞,究其原因是由于兒童的好奇心所致,了解這一特點的家長會正確引導幼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從小培養探索知識的興趣,為以后熱愛學習打下基礎.而有的家長因不了解孩子心理,常采取訓斥打罵手法而扼殺了孩子創造個性的萌芽.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在你們的打罵聲中,沒有了愛迪生,沒有了愛因斯坦,沒有了威特……….家長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掌握個性,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為此家長們應擠出時間來學習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如《中華家教》,《父母必讀》,《家庭教育》此外家長們應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活動,聽聽講座,與同齡孩子的家長交流切磋教子經驗,這對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處. 三、更新成才觀念,明確培養目標,使孩子全面發展 將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浙江日報》登載:在一項調查中反擊,92.7%的家長希望孩子具備大學學歷.這種高度期望反映了當今家長對成才觀念的誤解.由于這種,家長們活得很累,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就為他設計了一條輝煌之路,上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出國留洋,直至功成名就.孩子出生后,特別是到了幼兒期,家長就開始忙于奔波于各種學習班,忽兒讓孩子學鋼琴,學電子琴,忽兒讓孩子學畫畫,忽兒又讓孩子學書法……,一些家長視孩子為私有財產,子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達此目的,或物質刺激,或棍棒教育,以至于年幼的孩子盼望著自已能象爺爺奶奶那樣退休就好了,就可以不學習了.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長和正常發展,甚至釀成悲劇.南京一姓胡工人因三歲獨生兒子背不出一名唐詩竟將孩子一腳踢死;孩子為逃避練琴而傷殘自已手指的事也時有發生,這些教訓應引家長深思.家長應更新成才觀念. 李嵐清副總理早在1996年5月11日考察湖南汨羅素質教育時講道:國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但任何國家人才結構都是寶塔型的,有初級人才,中級人才,高級人才,人才是分層次的,結構必須合理,初級,中級人才在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是最大量的".他又說:"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對社會最有用的人,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堅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方針".他認為:只有思想健康,思路寬廣,有組織實踐能力的人,而且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道德的,身體健康的人,才會對社會有貢獻,才有全面發展的人.社會是七彩的,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就當前社會需求來說,同齡人中也只能有6-7%的人升大學,為此每個孩子不可能也用不著都成為大學生,都成為尖端科學的研究者.每個人的先天素質與后天影響各不相同,有的人適合向高科技領域發展,有的人適合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自己的特點,家長應適應國家的需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根據孩子的本身條件為他設計一個切實可靠可行的未來.古語道: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即使在平凡的服務行業中上照樣也能培養出身手不凡的能式巧匠,如飲食待業中的名廚;美容美發中的名師;服裝待業中高級服裝設計師也并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學,往往都是自學成才.集政治家,理論家,文學家,詩詞家,書法家等于一身的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未曾踏進過大學的門深造,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卻是學醫的.他們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長經歷表明;成才不一定非得千軍萬馬專擠通向大學的那根獨木橋.家長們應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需求及孩子本身條件對他們寄于適度的期望,培養孩子多種興趣,順其自然,教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之,如何做稱職的家長是需要為人父母認真對待的事情,家長們從事的事業是塑造人類靈魂的事業,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事業,而我們為這個事業的成功不斷地在探索,在實踐,當你們的孩子成為黨和國家的有用之才時,能夠說一句:我盡到了為人之師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