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啟用前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
語 文
(安徽省靈璧師范學校 楊永林 )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至第5頁,第Ⅱ卷第6頁至第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考生注意事項:
1.答題前,務必在試題卷、答題卡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并認真核對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中姓名、座位號與本人姓名、座位號是否一致。務必在答題卡背面規定的地方填寫姓名和座位號后兩位。
2.答選擇題(第Ⅰ卷1~6題,第Ⅱ卷15~17題)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3.答非選擇題(第Ⅰ卷7-14題,第Ⅱ卷18~21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要求字體工整、筆跡清晰。作圖題可先用鉛筆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繪出,確認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描清楚。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
4.考試結束,務必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閱讀題 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近年來,“通俗歷史熱”不斷出現于媒體的報道之中。作為一種關涉史學的文化現象,我們有必要從歷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考察。
“通俗歷史熱”是商品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定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實際上通俗歷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講說形式流傳的歷史已經相當久遠了。它廣泛流行于民間,是民眾了解過去、熟悉歷史、滿足自身歷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徑。一般情況下,這種歷史的口頭講說是以十分平靜的方式存在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熱”。但是,當商品經濟趨于發達、文化教育發展迅速的時候,人們在從事賴以謀生的職業活動之外,帶有文化色彩的業余需求會隨之增長,對作為文化存在常見形態之一的歷史知識,其“求解”欲望也會趨于強烈。這種社會需求的增長促使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的史學不得不進行必要的適對性調整,從而在隔塵絕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種以滿足公眾意愿為基本出發點的通俗化的歷史敘述——口頭的或文字的,并作為用以“交換”的精神產品出現在市場之上而日益“走熱”。兩宋講史及宋元平話的一度活躍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當今市場經濟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為提高、高等教育開始走向大眾化的時代,人們的業余文化需求顯著增長,久遠的塵封舊事引起了人們日益濃厚的興趣。這使通俗歷史在當下有了“升溫”的沃土,其“歷史的貫性”開始充分顯現出來。客觀地說,對于廣大民眾而言,在古奧難懂的傳統史著和“學術模式”的現代史書皆難“卒讀”的情況下,通俗化的歷史幾乎成為他們“探尋過去”的唯一選擇。
這種現象的出現,對史學終極功能的實現是非常有利的。史學的職任是記錄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總結其發展規律,以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轉,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終極追求”。這種目的追求決定了史學傳播范圍與學科效應的正比例關系,即傳播范圍愈廣,對社會走向文明與進步、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會道德的層面上,長久以來,史學都帶有濃厚的“天職文化”色彩,視道德教化為天然職任。它通過“貶惡揚善”以優化民風,激活有利于社會進步與文明的向善意識,從而使俗靜民和成為一種“常態”并最終惠及大眾和社會。同時,歷史知識的廣泛傳播,對社會整體智慧的提高也是不無裨益的。不可否認,中國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為規范與道義原則,只有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加以表達與闡釋,才能使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為社會道德與精神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通俗歷史熱”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有效傳承,對史學社會功能的實現,對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都是極為有利的。正因為如此,通俗歷史的講說與著述之“趨熱”,應當受到歡迎和鼓勵。
當然,歷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這已經被歷史所證明。“通俗歷史熱”的深入發展,要求通俗歷史在外在形式變化的基礎上,走向記述內容與歷史觀念等核心部分的變化。具體而言,就是要把講說與記述的重點,由“廟堂”轉向民間,由官場轉向社會。更多地關注下層、關注民眾,以體現史家應有的現伐眼光,這才是更高層次的、成熟形態的通俗歷史。
(摘編自李小樹《關于“通俗歷史熱”的歷史學考察》)
1.從原文看,下列關于“通俗歷史熱”在當今出現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A.通俗歷史以十分平靜的講說形式廣泛流行于民間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了.
B.市場經濟和文化教育的迅速發展促使人們對業余文化的需求顯著增長。
C.人們對久遠的塵封舊事興趣日益濃厚,對歷史的“求解”欲望趨于強烈。
D.古奧難懂的傳統史著和“學術模式”的現代史書,讓廣大民眾難以“卒讀”。
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B)
A.通俗歷史以滿足公眾的意愿為基本出發點,作為一種用于“交換”的精神產品出現在市場之上,它的“走熱”有著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
B.為適應時代發展,滿足廣大民眾在業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學不得不走出隔塵絕俗的精英式研究誤區,適時調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過“貶惡揚善”的方式以優化民風,激活有利于社會進步與文明的向善意識,這是史學的“終極追求”在社會道德層面上的具體表現。
D.中國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為規范與道義原則,只有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加以表述與闡釋,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傳承。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C)
A.“通俗歷史熱”可以擴大史學傳播范圍,傳播范圍越廣,就越有利于社會整體智慧的提高,從而完成史學學科的全面建設。
B.既然通俗化的歷史已經成為廣大民眾“探尋過去”的唯一途徑,通俗歷史講說與著述的“趨熱”就應當受到歡迎和鼓勵。
C.在商品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歷史就必然會“走熱”,這種“走熱”現象斗分有利于史學終極功能的實現。
D.通俗歷史應當由外在形式的變化走向記述內容與歷史觀念等核心部分的變化,以改變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現狀。
二、(3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游東山記
[明]楊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余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肴出游。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栽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后。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遺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于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
(選自《東里集》,有刪節)
[注]①丘:墳墓。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延余兩人坐 延:邀請。
B. 降跽謝過 謝:感謝。
C.過立恭宿別 過:拜訪。
D.而樂無加乎此 加:超過。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C)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C)
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
C.立恭提議出游后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
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譯文:
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于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2)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 譯文:
立恭折斷竹子,鑿出孔來吹起來,發出洞簫一樣的聲音。
(3)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 譯文:
一會兒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么不給我詩呢?”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
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
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8.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空惆悵”慨嘆世人忙于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
“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4分)
答:手法:對比。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選做五小題)(5分)
(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荀況《勸學》)
(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
(3)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杜甫《秋興八首》)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 (韓愈《師說》)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劉禹錫《陋室銘》)
(6)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7)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
(8)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李清照《醉花陰》)
三、(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董師傅游湖
宗璞
董師傅在一所大學里做木匠已經二十幾年了,做起活兒來得心應手,若讓那些教師們來
說,已經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園里各處修理門窗,無論是教學樓、辦公樓、教師住宅或學生宿舍。都有他的業績。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還有他做的幾扇雕花窗戶,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師傅精通木匠活兒,也對校園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識,可能聘他為業余園林鑒賞家,其實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開花落,人去人來;教師住宅里老的一個個走了,學生宿舍里小的一撥撥來了。董師傅見得多了,也沒有什么特別感慨的。家里妻兒都很平安,掙的錢足夠用了,日子過得很平靜。
校園里有一個不大的湖,綠柳垂岸,柳絲牽引著湖水,湖水清澈,游魚可見。董師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來湖邊大石上閑坐,點上一支煙,心靜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為什么,學校里的人越來越多,校園漸向公園靠攏。每逢節日,湖上亭榭掛滿彩燈,游人如織。一個“五一”節,董師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來到湖邊,看遠處樓后夕陽西下,天漸漸暗下來,周圍建筑物上的彩燈突然一下子都亮起來,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歡那座塔,一層層燈光勾勒出塔身的線條;他常看月亮從塔邊樹叢間升起。這時月亮卻看不見。也許日子不對,也許燈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無所謂。
有人輕聲叫他,是前日做活兒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鄉,名喚小翠。她怯怯地說:“奶奶說我可以出來走走,現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師傅忙滅了煙,站起身說:“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說:“你看過了嗎?”小翠仍怯怯地說:“什么也沒看見,只顧看路了。”董師傅一笑,領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著湖邊走,走到一座小橋上,指點說:“從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體發光的塔,在水里也發著光。小翠驚呼道:“還有一條大魚呢!”那是一條石魚,隨著水波蕩漾,似乎在光輝中跳動。又走過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橋,從亭中可以環顧四周美景。遠岸丁香、連翹在燈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擠滿枝頭,好不熱鬧。亭中有幾幅楹聯,他們并不研究。董師傅又介紹了幾個景點,轉過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別介紹了自己的創作——雕花窗戶。小翠一路贊嘆不已,對雕花窗戶沒有評論。董師傅也不在意,只說:“不用多久,你就慣了,就是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這樣的。”他頓了一頓,又說:“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對著這湖、這樹,倒不覺得好看了。”
倆人走到校門口,董師傅在一個小攤上買了兩根冰棍。倆人舉著冰棍,慢慢走。一個賣花的女孩跑過來,向他們看了看,轉身去找別人了。不多時,小翠說她認得路了。董師傅叮囑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隨地扔,自己轉身慢慢向住處走去。他很快樂。
11.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是什么?(4分)
答:董師傅領小翠游湖。
12.概括小說中董師傅這一人物形象。(7分)
答:董師傅是以為普通木工。他技藝精湛,質樸善良,樂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這篇小說中的表現手法。(6分)
(1)董師傅每晚到湖邊閑坐的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反映了董師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為情節發展作了鋪墊。(或“埋下伏筆”)
(2)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對文中畫線句子的景物描寫進行賞析。
答:運用比喻,描繪了丁香,連翹在燈光下晶瑩璀璨的艷麗之美。
運用比擬(或“擬人”),形容海棠盛開時爭奇斗艷的勃勃生機。
14.這篇小說意蘊豐富,給人以多方面的啟迪。請結合作品,分別對下面兩個問題進行探究。 (8分)
(1)文末說“他很快樂”。請舉例說明董師傅快樂的緣由。(說出兩點即可)
答:①因關心幫助別人而快樂。如:董師傅領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態平和而快樂。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靜;錢足夠用;小翠對雕花窗戶不做評價,董師傅也不在意。
③因生活情趣,善于發現美而快樂。如:董師傅看夕陽西下,看月上樹梢;向小翠介紹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應手,有成就感而快樂。如:董師傅在校園許多地方都有業績;特地向小翠介紹自己的創作——雕花窗戶。
(2)小說中將“校園漸向公園靠攏”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請結合這一背景,談談這篇小說給你帶來什么啟示。(圍繞某一方面談即可)
答:示例一: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師傅那樣,腳踏實地,厚道本分,心態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領,有適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從小翠身上,我們意識到,面對新環境,要學會適應,學會生存。
示例三:校園漸向公園靠攏,說明生活環境在不斷地變化。這啟示我們:無論生活環境怎樣改變,不變的應該是人的自然本真;我們在喧鬧的環境中,尋找一塊心靈的綠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園中,董師傅熱心幫助小翠的情景啟示我們:和諧的氛圍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去營造。
(在此卷上答題無效)
絕密☆啟用前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
語 文
第Ⅱ卷(表達題共84分)
(安徽省靈璧師范學校 楊永林)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句是(3分)(D)
A.黃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蒼勁多姿的青松、水質清凈的溫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聞名于世,不愧是譽滿全球的旅游勝地。
B.合肥新機場建設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將使我省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顯,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區的新一輪競爭中奪得頭酬。
C.電影《梅蘭芳》真實再現了京劇大師梅蘭芳截然不同的兩面人生:舞臺上神采飛揚光鮮亮麗,生活中術訥寡言不黯世事。
D.從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斷壁殘垣,2008年.我們艱難跋涉;從奧運圓夢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們激情飛揚。
1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3分)(A)
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這次全國選拔中脫穎而出,以主攻手人選的身份進入中國排協公布的新一屆國家女排20人大名單。
B.現在少數媒體放著有重要新聞價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點逸聞就筆走龍蛇,這種做法真是令人費解。
C.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努力貫徹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堅決摒棄那種不尊重學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學方法。
D.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大沖擊,曾經富庶的大西洋某島國如今經濟狀況已如履薄冰,瀕臨“國家破產”的邊緣。
17.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3分)(D)
A.強臺風襲擊這座海濱城市時,呼嘯的狂風夾著密集的雨點嘩嘩地下了起來,一小時后部分地段積水便深達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癱瘓。
B今年4月底,墨西哥和美國的部分地區相繼爆發了甲型 流感,世界衛生組織對此高度重視,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應對措施。
C.這份工作報告,不僅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縣醫療衛生事業不斷改革和發展,而且指明了構建我縣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方向。
D.我市高新區不斷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參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試驗區”的建設。
18.下圖有三個板塊,請先用一句話對三個板塊的內容作整體概括,再各用一句話作分別概括。(7分)
整體概括(18字以內):我省多方面加強維護農民工權益工作。
分別概括(每句12字以內):① 清查農民工工資支付問題
②擴大農民工保險范圍
③關心農民工子女教育
19.將下面的短語組成兩副七字對聯,并填寫在相應的橫線上。(4分)
芝蘭繞階 黃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滿目
千里綠 春繡錦 座凝香 萬山金
新春對聯 翠柳迎春千里綠 黃牛耕地萬山金
教師辦公室對聯 桃李滿園春繡錦 芝蘭繞階座凝香
20.下面是甲、乙兩位同學關于“自主學習”的問答。請仿照乙同學對“能學”所作解釋的句子的形式,在橫線上填入恰當的解釋文字。(4分)
甲同學:你能告訴我“自主學習”有哪些要點嗎?
乙同學:好的。我認為自主學習有四個要點,就是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能學”是指學習者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并且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想學”是指學習者主觀上有學習的動機,并且愿意付諸行動;“會學”是指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學習方法,并且不斷總結學習經驗;“堅持學”是指學習者有較強的學習意志,并且能夠持之以恒。
五、(60分)
21.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彎道超越”本是賽車運動中的一個常見用語,意思是指車手利用彎道超越對手。旁道是每個車手都必須面對的。相對于直道而言,彎道上困難大,變數多。過彎道時,原來領先的車手可能因為彎道而落后,而本來落后的車手也可能利用彎道超越對手。現在,這一用語已被賦
予了新的內涵,并被廣泛借用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的“彎道”一般被理解為社會進程中的某些變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關鍵點。這種特殊的階段充滿了各種變化的因素,極富風險與挑戰,更蘊含著超越對手、超越自我的種種機遇。
上面的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或感悟?請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④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⑤書寫規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一)審題(安徽渦陽第一中學 馬潔濤)
命題所給材料以“現在”為界共分兩層。前面介紹“彎道超越”及“彎道”的本義,后面介紹其比喻義、引申義。因此我們審題時應該抓住后者,尋找關鍵詞語——“關鍵點”“機遇”,再依據材料中的重點闡釋語句——“被廣泛借用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充滿了各種變化的因素,極富風險與挑戰,更蘊含著超越對手、超越自我的種種機遇”,便可準確的找到立意的切入點。
(二)立意擬題
1、立意——揭露時弊;題目——彎道超越與飛黃騰達
2、立意——人生感悟;題目——彎道超越是我騰飛的翅膀
3、立意——經濟意識;題目——在彎道處超越對手
4、立意——社會生活;題目——彎道超越:一把優勝劣汰的尺子
5、立意——社會生活;題目——抓住機遇 相機而動
6、立意——經濟意識;題目——在彎道中尋找商機
[下水作文一篇]
【下水作文】
《彎道》
范維勝,安徽肥東一中語文高級教師
朋友,你可曾發現,
賽跑選手的每一次的超越都是在彎道處!
你可曾發現,
賽車選手超越對手的地方,也是在彎道處!
很多觀眾看比賽,很少人注意過程,只關注起點的瀟灑和終點的興奮,而忽視彎道的奮起與超越。
我們中國有句經久不衰的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說的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我們前進的道路不是一馬平川,而是存在著許多彎道。有遇到艱難險阻時的被迫拐彎,也有在轉折、轉型、轉軌、轉機關頭的合理拐彎。發展需要抓機遇,而機遇往往都在大勢演變、歷史彎道上顯現。一部世界史,其實就是各國在拼彎道、抓機遇的過程中比高低的競爭史。十七和十八世紀,是人類世界的大變革、大轉折時期,從經濟到政治到社會,都出現了重大的拐彎轉向。許多大國的崛起,正是把握了重大轉折的機遇,在歷史彎道上,面對沖決封建神學束縛的思想啟蒙、否定舊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挑戰全球的工業文明萌芽,敢于超越,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促進了自身的飛躍。而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清帝國,在這一輪彎賽中,無視時勢的轉折,不思進取,安于現狀,不僅原有的輝煌盛世不復存在,而且被眾多列強超越,唱出了一曲馬克思所慨嘆的“奇異的悲歌”。
“彎道”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機會。險阻可以磨礪我們的斗志,挑戰可以使我們闖出新路。今天的發展,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全球需求增長呈放緩態勢,對于出口依存度很高的我國必然產生負面影響;國內宏觀經濟環境趨緊,通脹壓力加大,生產要素的供需矛盾突出。在“彎道”面前,怎么辦?最要緊的是主動適應,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敢于超越。應該說,對于進取者來說,任何時候都有機會,任何挑戰都可以變成機遇,就看你敢不敢抓、善不善抓。環境趨緊,可以主動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施有保有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總之,在“彎道”和轉折中只要敢于克難求進,乘勢而上,善于在曲折中把握機會,在不利中尋找有利,就能實現彎道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