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
1.本試卷總分為16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2.答案一律寫在答題卷上,考試結束,只須交答題卷。
一、語言文字運用(18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踮腳(diǎn) 圍殲(qiān) 繳械(xiè) 鮮為人知(xiān)
B、蠱惑 (zhōng) 創傷 (chuāng) 欄廄(jiǜ) 兩涘渚崖(zhǔ)
C、誹謗 (fěi) 蛻變(tuì) 偌大(ruò) 遭受重創(chuāng)
D、罷黜 (chù) 吮血(yǔn) 捫參(shēn) 直欄橫檻(kǎn)
2、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最為困難的時候,這位母親總是吃孩子們剩下的殘羹冷炙。
B、在比賽后杜伊科維奇面對眾多球迷的一片“下課”聲不以為然,他反復強調,比賽后出現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C、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么還要站在這里袖手旁觀呢?
D、歷經15年轉型的痛苦與磨難,俄羅斯的經濟、國際威望等方面逐漸得到認可,“俄羅斯重新崛起”在俄羅斯國內、中國,甚至在世界上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組是:(3分)
A、這簌簌聲,這芬芳的香味,使我們心蕩神弛,猶如是在聚精會神地傾聽這獨具一格的音樂的悠揚的旋律,清麗的和聲。
B、本屆大運會會徽、吉祥物設計的應征者大多是以大學里的青年教師為主,其他行業的也有,但不多。
C、能否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是實現2008年全年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
D、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會見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時談到,希望加快東海問題的談判過程,盡早實質性邁出步伐。
4、下面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解釋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憶的數量(百分數),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
(1)圖中揭示的遺忘規律是 (2分)(不超過20字)
(2)針對這一規律,正確的應對措施是 。(2分)
5、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我不是……也不是……而是……)仿寫一個句子。(5分) 例句:我不是價值連城的寶石,也不是一無所有的廢鐵,而是燃燒爐中的一塊鋼。
二、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也。少好學,明《春秋》,家居教授,學者自遠方至。地節三年,立皇太子,選廣為少傅,數月,徙為太傅。廣兄子受,好禮恭謹,敏而有辭。宣帝幸太子宮,受迎謁應對,上甚歡悅,頃之,拜受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為師傅,朝廷以為榮。在位五歲,皇太子年十二,通《論語》、《孝經》。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后悔,豈如父子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廣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廣既歸鄉里,日令家供具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數問其家金余尚有幾所,趣賣以供具。居歲余,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信者曰:“子孫冀及君時頗立產業,今日飲食費且盡,宜從丈人所,勸說君買田宅。”老人即以閑暇時為廣言此計,廣曰:“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為贏余,但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養老臣也,故樂與鄉黨宗族共饗其賜,以盡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悅服。以壽終。
(節選自《漢書·疏廣傳》)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選廣為少傅,數月,徙為太傅。 徙:調職
B.廣兄子受,好禮恭謹,敏而有辭。 敏:敏捷、聰明
C.宣帝幸太子宮,受迎謁應對。 幸:寵幸
D.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益:增加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頃之,拜受為少傅。 填然鼓之。
B.圣主所以惠養老臣也。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
C.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飲食費且盡。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疏廣自幼勤奮好學,深明《春秋》,遠方之人也來向他問學。其兄之子疏受謙恭謹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為皇太子師傅,朝廷引以為榮。
B.皇太子初學有成后,疏廣心懷知足常樂、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歸老故鄉,雖然中途曾經后悔,但最終還是提交了辭呈,并獲得皇上的應允。
C.疏廣認為自己的金錢為朝廷所賜,應當自己用來頤養天年,因而回歸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將錢財留給子孫,每日均請親朋故友宴飲娛樂。
D.疏廣的子孫見飲食費用甚巨,就請人勸疏廣多置田宅。疏廣表示財產只能使子孫怠惰罷了,應當讓他們自食其力,過與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故樂與鄉黨宗族共饗其賜,以盡吾余日。
(2)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3)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季氏將伐顓臾》)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三、古詩鑒賞(8分)
10.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宮 詞
武衍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①。
唯有落紅官不禁②,盡教飛舞出宮墻。
[注] ①建章:宮殿名。②官不禁:官府沒有禁止。
(1)你認為這首詩第二句中“詩眼”是哪個字?請結合全詩說說第二句話的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4分)
(2)這首詩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1.從下面所給的12個空格中選擇8個填空(每空一分)。
(1)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張浦《五人墓碑記》)
(2)惟草木之零落兮, 。 (屈原《離騷》)
(3)劍閣崢嶸而崔嵬, ,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4)萬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5)千呼萬喚始出來, 。 (白居易《琵琶行》)
(6)小樓昨夜又東風, 。(李煜《虞美人》)
(7)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晏殊《蝶戀花》)
(8)執手相看淚眼, ( 柳永《雨霖鈴》)
(9)落霞與孤鶩齊飛, 。(王勃《騰王閣序》)
(10) 此情可待成追憶, 。(李商隱《錦瑟》)
(11) ,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12)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五、現代文閱讀必考題:文學類文本(20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題。
奧斯威辛的風
高洪波
①2004年的10月,我獨走歐洲,出席第33屆“華沙之秋”詩歌節。
②抵達華沙的當天夜里,我就向東道主提出一個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能否到奧斯威辛一看?說這話時,我不知道奧斯威辛距華沙有多遠,更不曉得東道主的具體安排。波蘭作協主席馬列克沉吟著,翻譯胡佩芳大姐也沒接話茬兒。
③幾天時間匆匆過去,華沙的秋天留給我極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員的莊園里舉行的詩人聚會讓我領悟到老歐洲的獨特魅力,而“華沙之秋”詩歌節在肖邦公園舉行,詩意便愈加濃了幾分。可我仍惦記著300公里以外的奧斯威辛。
④10月18日中午12時30分,我終于踏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那一天早晨秋雨綿綿,出門還帶了傘,及至抵達奧斯威辛,卻陡然狂風大作。胡佩方大姐說,奧斯威辛是個奇怪的地方,參觀者常碰到陰雨連綿。她并沒有陪我到奧斯威辛,她說她受不了心靈的折磨!
⑤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參觀,毒氣室、焚尸爐、鐵絲網、崗樓、紋刑架,還有一個小院子里壓成方塊狀的7000多公斤的頭發……在27樓展覽館,我見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猶太婦女和兒童在德軍槍口下高舉雙手,一個小男孩的目光中滿是天真和無奈。這一幕極其令人震駭!在焚尸爐前,我和一群中學生共同走過,孩子們默默無語,我不知道他們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卻陡然出現幾句詩:
此刻,我變成了一塊巨大的海綿,
迅速汲滿了歷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開始流淚,
為人類在那一個年代的無助與悲傷。
⑥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過,秋風卷起落葉,風中有一種嚎叫和呻吟。在奧斯威辛,這人類為了消滅人類而手造的地獄里,我感到寒意襲人,是噩夢又是現實。真的可能是因為奧斯威辛長眠著100多萬遇難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壓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變幻無常的氣候。
⑦風仍在高天咆哮,吹動我的頭發,吹動我的衣衫,我不知道這憤怒的風起于何處又生于何時,只感到腳下的土地也在風中戰栗,鐵絲網和紋刑架在風中搖晃,集中營的游人們,想必心底的風暴更遠勝于自然界的狂風罷!
⑧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記中記下這樣一行文字:“歐洲,一個美麗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學生的簇擁下,我走在奧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種逃亡的感覺。”
⑨當天我見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國女留學生,她說曾經陪同一個代表團參觀過奧斯威辛,然后連續難受了兩個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聯想到在波蘭生活了半個世紀的胡佩芳大姐,她們對奧斯威辛的拒絕,是出于本能的對自己的保護。奧斯威辛集中營,是地獄的別稱,正像美國副總統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論壇上說的:“在歐洲的死亡集中營里,有人犯下了人類所不能想像的最嚴重的罪行。我們必須向下一代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在這里感謝那些將我們從暴政下解救出來的解放者,同時我們必須有勇氣阻止那些邪惡卷土重來。”
⑩奧斯威辛是個小鎮,建鎮在800年前,二戰前被稱為波蘭的“猶太人城”,因為當時的1.23萬人口中有7000名猶太人。現在小鎮有些不堪歷史重負,因為人們無法想像小鎮如何在一個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⑾這當然僅只是游客的見解,事實上正是由于奧斯威辛的存在,人類的良知才凜然長存。
12.文章開頭三節寫出席第33屆“華沙之秋”詩歌節的有關情況,有哪些作用?(4分)
13.(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樣寫奧斯威辛集中營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現的幾句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1)
(2)
14.(1)文中奧斯威辛的風有什么特點?(2)奧斯威辛的“風”有哪些含義?
(6分)
(1)
(2)
15.(1)為什么胡大姐她們會“拒絕” 奧斯威辛,而“我”參觀時也“有一種逃亡的感覺”?(2)作者說“正是由于奧斯威辛的存在,人類的良知才凜然長存”,對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6分)
(1)
(2)
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 (18分)
甲、論述類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
學術通俗化不是學術娛樂化
近些年,學術突然與大眾親近起來。不少具有“學者”身份的人,在電視上以時髦的話語方式,談先秦諸子,談三國風云,或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出版界自然也不甘落后,趁機大出這類以淺顯易懂而又充滿噱頭的方式談論“學術問題”的書。有人對之非議,也有人出而辯護。辯護的理由是:學術的通俗化是必要的,學術走向大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學術通俗化與學術娛樂化,是極易混淆卻又大不相同的兩回事。
學術研究的目的,最終是要影響社會,影響大眾的生活。實際上,我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許多常識,當初都是高深的學術觀點。抽煙有害,如今盡人皆知,當初卻不過是實驗室里的結論;人權的意識和觀念,在中國也日漸普及,起先卻僅僅是象牙塔里的呼聲。學術的通俗化,其實一直以各種方式在進行著。過去的學者,是很注重這方面的工作的,他們往往一方面從事很專業很艱深的研究,一方面又致力于將自己專業艱深的成果盡可能向社會普及。這種普及性的著作,也能成為經典。費孝通、薩孟武,都是在學術上頗有造詣的學者,他們都另有多種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著作行世;至于他們的《鄉土中國》、《水滸傳與中國社會》這樣的著作,則是在非專業的報刊上發表文章的結集,都是民國時期的“通俗經典”。
在將學術通俗化時,必然要考慮到大眾的接受水平,必然要將那些最專業最難懂的部分犧牲掉。但這絲毫不意味著迎合大眾、討好大眾。如果說,一個學者,在從事艱深的學術研究時,應該心懷一種神圣感,應該有著對學術的敬畏,那他在從事將學術通俗化的工作時,這種神圣感,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學術通俗化,目的是在教育大眾、啟迪大眾、喚醒大眾,仍然是以對大眾啟蒙為目的。它不是要強化而是要摧毀、改變大眾心中某些固有的東西。
以這種眼光來看今日學術與大眾的“零距離接觸”,稱之為學術娛樂化或許更合適。將學術娛樂化的目的,無非是名與利,迎合和討好大眾,就是他們的基本策略。大眾最想聽什么,聽了什么最開心,他們就說什么。而將學術通俗化絕不這樣。不妨以薩盂武的《水滸傳與中國社會》為例。在這本通俗性的學術著作中,薩孟武對梁山泊集團予以堅決的批判和否定。他強調,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造反集團,不過是一個“流氓集團”。他從多方面分析了這種“流氓集團”與中國社會的關系,指出這種“流氓集團”在中國歷史上屢屢起著極其惡劣的作用。這樣一種對“梁山好漢”的評說,顯然與大眾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觀念相沖突。而薩孟武的目的,就是要摧毀改變大眾長期以來對“梁山好漢”的仰慕崇拜,就是想清掃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水滸氣”。如果讓今天的那些熱衷于將學術娛樂化的“學者”來講《水滸傳》,他們決不會這樣講。他們一定會極力歌頌“梁山好漢”的“義”與“勇”,一定不敢對他們的濫殺無辜、打家劫舍有半句微詞。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名與利,他們就必須最大限度地迎合社會上的“水滸氣”。為了討得大眾更多的喜愛,也不妨順便稱林沖為“帥哥”,說李逵是“猛男”。而大眾呢,大眾自然樂得合不攏嘴。在這合不攏嘴的過程中,大眾身上原有的“水滸氣”,就被進一步強化了。
16.根據文意,下列對“學術通俗化”的理解,確切的一項是( )(3分)
A.學術走向大眾,影響大眾的生活,與大眾親近起來,讓大眾最開心。
B.將學術專業艱深的成果以“通俗經典”的形式盡可能地向社會普及。
C.犧牲掉學術著作中那些最專業最難懂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滿足大眾的好惡。
D.淺顯易懂,但與大眾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觀念相沖突,不會討得大眾的喜愛。
1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如今盡人皆知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識,都是由當初高深的學術觀點,借助學術通俗化方式逐漸普及形成的。
B.無論是從事艱深的學術研究,還是從事學術通俗化的工作,學者們都應心懷一種神圣和對學術的敬畏。
C.今日學術與大眾的“零距離接觸”,常常以時髦而又充滿噱頭的話語方式,來解讀古今中外的“學術問題”。
D.對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水滸氣”,將學術通俗化的學者和將學術娛樂化的學者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18.文中兩次例舉《水滸傳與中國社會》,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9.為什么說學術通俗化與學術娛樂化極易混淆?二者有什么不同?(6分)
答:
乙、實用類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題。
華羅庚親手推導“相對論”
“文革”中,華羅庚先生曹一次次遭遇大會枇判斗爭。貼大字報與上臺“揭發、批判”先生的也有他門下的學生,那想必更令先生痛苦。
當時,華先生兼任著中國科技大學的副校長。196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在北大讀書的我溜出北大,一路騎車來到西郊公主墳的中國科技大學,走進了副校長辦公室。兩位副校長,嚴濟慈教授與華先生,同室辦公。我先向嚴先生鞠躬行禮,他微微點頭,問過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說話。華先生則示意我在他身邊的沙發上坐下。
“近來外面有什么消息?”華先生問。
我回答:“有人在批判愛因斯坦‘相對論’。”一個南方來的中學教師說“相對論違反毛澤東思想”,并用自己的實驗數據來推翻相對論。科學院成立了“批判自然科學理論中資產階級反動觀點”的學習班,聲稱要“以毛澤東思想為武器,革‘相對論’的命”。有的文章歷數“相對論”的“種種罪行”,扣上大帽子,如“主觀主義”、“唯心主義”、“西方資產階級的反動觀點”等。
“什么實驗?”作為物理學家的嚴先生大驚,非常關注地追問。我回答:“那位老師在他家房梁上吊了個鉛球,全憑目測觀察得到些數據。”
聽了這個回答,嚴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說:“這樣的實驗產生的誤差,恐怕是這個課題不能允許的!”
華先生始終未發一言,他若有所思,和我說話顯得心不在焉了。
不久之后,先生約我見面,交給我一疊他寫的密密麻麻的手稿,說:“請你幫我仔細驗算一遍。”我仔細閱讀先生的手稿,原來先生是在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重新推導出“相對論”的基本結論。
愛因斯坦提出了兩條基本原理作為討論運動物體光學現象的基礎。第一個叫做相對性原
理。第二個叫光速不變原理。先生則以光速最大并且不變為一個前提;再假設兩個參照系,其中一個參照系對于另外一個參照系做勻速直線運動為第二個前提。從這兩個前提出發,先生靈活地運用矩陣工具,描述物體、參照系的運動、速度等等,進行嚴密的邏輯推導與矩陣計算,最后的結論是:時間和長度都有相對性。它們的相對性表現為:時鐘會因為運動而變慢,尺子在運動時要比靜止時短。經典力學中的速度合成法因而也要重新認識。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本結論呈現在先生筆下,先生異常堅定地告訴我:“愛因斯坦批不得!”他希望能夠盡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國際社會恥笑、國家聲譽受損的荒唐事情的發生。
在閱讀過程中,我也確實發現許多小錯,例如矩陣中數字的正負號,或者它們在矩陣中的位置。可是,所有的中間結果一點也不錯。我問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間結果都是我早就看出來的,那些演算過程是寫給別人看的。我算矩陣就跟你算數字一樣。”
先生的造詣非常人能比,對他來說直截了當的東西,別人可能覺得太跳躍了,他得給讀者搭上幾步“臺階”過渡。于是,先生隨手填補些演算過程,那時候他不太上心,難免出些小錯,無傷大雅。
20.這篇傳記中有不少傳神的人物神態刻畫,對此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我”向嚴濟慈教授“鞠躬行禮,他微微點頭,問過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說話”,反映文革中人與人之間的戒備心理。
B.得知南方某教師的“實驗”情況,嚴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這是因為他確信該實驗簡單幼稚,“相對論”不可動搖。
C.聽說批判相對論,“華先生始終未發一言,若有所思”,他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在內心里考慮著如何維護“相對論”的問題。
D.“我”問華先生為什么推導有許多小錯而“中間結果一點也不錯”,華先生“笑了”,意味著這是有意為之,自己明知有錯。
21.下列對傳記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寫科學院批判“相對論”,為人物的行動提供了特定的背景,顯示了身處逆境的華羅庚先生堅持科學精神的難能可貴。
B.華羅庚聽說科學院批判愛因斯坦,“不久之后”就拿出了證明相對論的手稿,主要是表現他高超的數學水平。
C.當華羅庚先生處在惡劣的環境中,“我”卻能冒險去看望他,從一個側面襯托了先生卓越的科學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D.本文通過敘寫一批科學家在“文革”的遭遇及其不屈的抗爭,旨在揭露“文革”踐踏科學、摧殘人才、扭曲人性的罪行。
22.華羅庚是怎樣“獨創”性地推導相對論的?試分條加以概括。(6分)
答:
23.文章關于華羅庚的幾處語言描寫,各表現了華羅庚的什么品質?請分別加以分析。(6分)
答:
七、作文(70分)
請以“難忘那一瞬間”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期末檢測答案
1、 C
2、 C
3、 A
4、(1)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2)及時復習,及時反復(4分)
5、參考答案: 我不是挺立高山的巨石,也不是多姿多彩的頑石,而是寬廣馬路上的一粒石子。 我不是遼闊無際的海洋,也不是屈身低洼的水溝,而是遼闊大海中的一滴水。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鷹,也不是弱不禁風的羔羊,而是自由飛翔在天空中的一只小鳥。6. C(幸:皇帝到某地)7. B(第一句表方法,第二句表原因。A襯音助詞;C都譯成“因為”;D都譯成“將要”) 8. B(“雖然中途曾經后悔”不合文意)
9(9分)(1)所以我很樂意與宗族鄉親共同享受他的恩賜,以此來過完我的余生,(2)我們復社里的品行可以成為讀書人表率的人,替他們伸張正義。
[文言文參考譯文]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少年愛學習,通曉《春秋》,在家里傳授學業,學習的人從很遠地方來。地節三年(前67),立皇太子,選廣為少傅,數月后,疏廣改任太傅。疏廣哥哥的兒子疏受,他講禮節做事恭謹,敏捷而又善辭令。漢宣帝幸臨太子宮,疏受迎接拜見應對,以及設酒宴,捧觴祝壽,言辭禮節閑靜文雅,皇上很高興。不久,授疏受為少傅。太子每次朝見皇上,或進見父皇,太傅導于前,少博護于后。叔侄并為太子師傅,朝廷以此為榮。
疏廣叔侄做太子傅五年了,皇太子也已十二歲了,精通《論語》、《孝經》。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知足不會受辱,知止不會危險’,功成自退,這是自然規律啊。現在做官到二千石,官居高位,名望也樹立了,像這樣不離開,恐怕有后悔的事情,不如我們叔侄相隨出官,告老回鄉,以長壽命終,豈不是好事?”疏廣便稱說自己年老,上疏皇上請求退職。皇上因為他們的確年紀很大,都準許了。
疏廣回到鄉里,常令家人準備酒食,邀請同族以及舊日熟識的來家作客,一起快樂。他常問家里還剩多少黃金,并催促家人賣掉黃金來準備酒食。過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私下對疏廣信任的兄弟老人說:“子孫希望趁君健在時多立些產業根基,現在吃喝費用將盡。最好用您老的意思勸說他老人家買些田宅。”老人就在閑暇時向疏廣談起此事。疏廣說:“我難道老糊涂了不顧子孫嗎?我們家已有些田地房舍,讓子孫努力耕種于其中,足夠他們穿衣吃飯,同普通人一樣。現在如果再增加些田產作為贏余,只能教子孫懶惰罷了。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再說有錢的人,是人怨恨的對象;我既無什么教化子孫,又不準備增加他們的過失而使人怨恨。況且這些錢,是圣明的皇上賜給我養老的,所以我很樂意與宗族鄉親共同享受他的恩賜,以此來過完我的余生,這不也是可以的嗎!”于是族人心悅誠服。得以壽終正寢。
10、(1) “鎖”字是詩眼。這句話表層含義是形象地表明了滿庭春色閉鎖在高墻之內,無法泄露;深層含義是指宮女的年華,也鎖于重門之內,白白消逝。(2)運用了反襯手法。落花能夠飛出宮墻,無人禁止,而宮女們卻身鎖重門,人不如花。這里以落紅飛舞出宮墻反襯宮女的身不由己。
12.自然地引出參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內容;表現心情的熱切;以美麗的城市、“歐洲的獨特魅力”、美好的詩意反襯在這塊土地上納粹曾經犯下的種族滅絕罪行;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說話為下文“拒絕”埋下伏筆。
(本題4分,答案共四個要點,答對兩個要點得4分。)
13.(1)先概括敘述,再選取典型細節加以描寫,如壓成方塊狀的7000多公斤的頭發及一幅照片中德軍槍口下小男孩天真和無奈的目光等。
(2)“心底”陡然出現的詩句表現“我”目睹悲慘歷史的巨大震撼和為人類的無助與悲傷而無比的痛心。
14.(1)奧斯威辛的風常常是“陡然”來到;寒氣襲人;具有“憤怒”、“狂暴”的氣勢;發出“嚎叫”、“呻吟”的聲音。
(2)奧斯威辛的風是自然界的狂風;百萬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壓抑、恐怖的氛圍;人們心底的風暴。
15.(1)人承受不了心靈的折磨和歷史的重負,是出于本能的對自己的保護。
(2)奧斯威辛的存在使人們正視歷史上的人類曾經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們警惕那些邪惡卷土重來。
17.B
18.A
19.第一次寫《水滸傳與中國社會》,是論證過去的學者很注重學術通俗化的工作,并致力于將自己專業艱深的成果盡可能向社會普及(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兩點得3分);第二次舉出《水滸傳與中國社會》,旨在把學術通俗化與學術娛樂化進行對比,進而揭示將學術娛樂化的目的、表現和危害(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兩點得3分)。
20.因為學術通俗化與學術娛樂化看起來很相似。表面上都要考慮到大眾的接受水平,力求淺顯易懂。(2分)但二者又截然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在教育大眾、啟迪大眾、喚醒大眾。(或以對大眾啟蒙為宗旨,或它不是要強化而是要摧毀、改變大眾心中某些固有的東西。)(2分)而后者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名與利,因而迎合大眾,討好大眾。(2分,每點1分)
21.D
22.A
23.另設兩個前提;運用矩陣工具,進行嚴密的邏輯推導和距陣計算;得出時間和長度都具有相對性的結論。(每點2分)
24.①我去看望華羅庚先生,他問:“近來外面有什么消息?’’表現華羅庚雖處境艱難,卻十分關注現實。②華先生交給我一疊手稿:“請你幫我仔細驗算一遍。”表現華羅庚虛心、嚴謹、求實。③先生異常堅定地告訴我:“愛因斯坦批不得!”表現華羅庚堅持并捍衛科學真理的膽識。④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間結果都是我早就看出來的……’’表現華羅庚有巧妙的斗爭藝術。(6分,每點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