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奇妙的世界——網絡,什么都可以傳播的那么那么地快,生不生孩子本來是個人自己的事兒,可既然你自己把自己的想法放到網絡上了,那就是大家伙兒的事兒了。這兩天,最熱的,除了咱們的國粹文化之一“端午節”和火熱夏季的“世界杯”,可能就是這個網絡流傳極迅的“絕不為老公生‘窮三代’的女子了”。
題目我想了很久,因為老公說他不贊同“窮三代”這個詞,他認為是很有鄙夷概念的一個詞。我問他“孩奴”呢?老公說:“孩奴”,是對個人自我的謙稱,但“窮三代”則是對一類人,包括對自己、對他人的一種充滿藐視的冠蓋稱謂,很無尊重之意。
但我還是不得不用這個題目,因為它對這個議題,的確有著高度的概括力。
我們的社會在飛速的發展,物質文明建設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而我們的精神文明呢?我贊同有了相應的經濟基礎再要孩子的觀點,但卻只是贊同“相應”,因為不可能有“絕對”的標準。
孩子畢竟是夫妻二人感情好合的幸福結晶,我們怎么可以唯“物質”是從,給一個未來美好的生命設置一個能否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標桿兒?如果“你”的父母賺不到年薪10萬或20萬以上,“你”就不可以來?那如果發帖的人覺得要年薪200萬才能要孩子呢?況且,發帖人使用的是“絕不給只掙2500元的丈夫生。。。”
吃好奶粉、用好的紙尿片、進優質教學力量的幼兒園和學校的門檻很高,這是需要用錢來堆積的,如果可能,我們當然要為孩子創造所謂這些好的條件和環境,因為我們勞動總是有目標和動力的,改善自我和改善社會的生活品味和素質,是我們的愿望和目標。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沒有這些優厚條件的家庭,一樣可以造就出出色的孩子,一樣可以飛出金色鳳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產巨子潘石屹了。
我最終的觀點是“生”,但可以等2、3年,夫妻二人更有了些感情積淀和生活積蓄了時“生”,因為我總是忘不了魯迅先生筆下《傷勢》里的子君和涓生。
另外我想請這位發帖的妻子牢記,生活切不可與他人橫向相比,尤其是萬不可攀比,因為,你過的是你自己的幸福,不是他的,幸福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別人的給你的,更不是金錢給你的。當你有了孩子,你會知道,原來這世界上還有一種最珍貴的幸福叫“母愛”。
很羨慕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那應該是真正的相互吸引的愛情,他們的孩子,應該是絕對的愛情的結晶,沒有半點的物質色彩在里面。 |